由40年來男單技戰術變革史到本次世羽賽男單決賽技戰術分析

 

一、40年男單技戰術變革史

 

現今的男單比賽,已經很鮮見發球採用高遠球,其背後所體現的就是現今男單比賽的速度、力量、進攻性比以往更加強大了,幾乎每個一流高手的後場能力都很強,每個一流高手在後場都具備一錘定音的能力,這是趙劍華那個年代的球員所普遍缺乏的,也正因為當年的球速較慢,拉吊的回合較多,有更充裕的時間發揮手上技術,所以以往的運動員看起來技術要比現在的要細膩得多。

 

隨著時代的發展,羽毛球運動也在不斷因應潮流發展,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近十五年來的八位世界冠軍名字吧:趙劍華(91)、佐戈(93)、阿爾比(95)、拉斯姆森(97)、孫俊(99)、葉城萬(01)、夏煊澤(03)、陶菲克(05);還有奧運史上的五位男單冠軍:楊陽(88年.表演賽)、魏仁芳(92)、拉爾森(96)、吉新鵬(00)、陶菲克(04)。

 

在楊陽、趙劍華之前,男單的代表人物有湯仙虎、侯加昌、方凱祥、梁海量、林水鏡等等,這些六至八十年代的頂尖高手,基本以慢拉慢吊的打法為主,其中福建的湯仙虎對羽毛球技術的重要貢獻主要是在手法改革上,他發展了平高球技術,這對於以往拉吊採用的高遠球技術在速度上提高了一步;然後是廣東的方凱祥,他發展了步法上的蹬跨技術,包括頭頂後場的單腳起跳技術,他們的這兩個重要改革將羽毛球運動的速度提升了一大截,使中國羽毛球稱雄於國際,也形成了中國專業羽毛球界中“福建隊手法、廣東隊步法”的傳統認識,奠定了國內羽毛球界福建和廣東當年的泰山北斗地位。隨後印尼的梁海量發明了後場雙腳起跳技術,使羽毛球的速度又提升了一大截,使這種兇狠的進攻型打法逐漸成為印尼的特色,林水鏡的成為了代表性人物。

 

然後呢?楊陽、趙劍華(別再說中國隊沒有天才了)又將以上這各種打法結合起來,更參考了歐洲球員的反手技術,將羽毛球的技術發展得更為全面,其中趙劍華快速的進攻型打法成為了整個世界羽壇的技術發展潮流。“快”、“狠”、“准”、“活”成為概括羽毛球完美的技戰術特色的四個著名字眼。

 

趙劍華以後,魏仁芳、佐戈、阿爾比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一個比一個狠,到了阿爾比登頂的那年,這個進攻犀利的印尼人充分證明了羽毛球運動的後場扣殺可以成為左右比賽勝負的關鍵,通過高遠球將對手牽制在後場的觀念在他手上被殺得支離破碎,而他因此也成為了近十五年來公認的手上技術最粗糙的世界冠軍。

其後,比之速度更快、扣殺更狠的董炯出現了,速度快、突擊快的孫俊也出現了,當然還有蓋德。董炯淡出的時候,孫俊和蓋德是當時速度最快的男單運動員,在速度達到某種境界以後,他們面前再沒有追趕目標了,於是將更細膩的技術融入到速度裏面,羽毛球打法在他們手上除了表現得更加快外,各種細膩的技術逐漸抬頭,而這時他們的速度已經遠非趙劍華、楊陽年代可比;但是他們在高速運動戰中也很難達到楊、趙那種技術上的頂峰層次。

 

那時的技術頂峰層次是什麼境界呢?當年楊陽全盛時期參加一個韓國公開賽,在與某位韓國運動員比賽時,韓國司線員出了很多損招,楊陽打很多壓線的好球,或者只要稍接近邊線全部被判界外,主裁判看不過眼,換了多名司線都是這樣,最後楊陽還是“輸”了比賽,教練對他說:“你就別把球殺那麼邊嘛。”楊陽說:“我都習慣了,那麼大的球場,我眼裏就只有那些邊線,不殺那麼邊就不知道該怎麼打球。”

 

言歸正傳,在孫俊、蓋德之後,葉城萬出現了,他屬於大器晚成之類,出道比孫俊、蓋德更早,他表現更突出的地方在於其出神入化的網前技術,而他在速度、其他技術環節方面也並不落後于孫俊、蓋德,在那個時期,他接連以大優勢擊敗過孫俊和蓋德等國際一流高手,震驚羽壇,連心高氣傲的李永波也不得不承認當時國內網前技術最好的孫俊也和葉城萬存在不少的差距.

 

98年曼谷亞運決賽,董炯在劣勢下依靠多次換新球的戰術,讓葉城萬無法精確適應球感,最終才艱難奪冠,在這場扣殺並不算多的比賽中,差不多耗費了5筒羽毛球,有很多球換下來還是新簇簇的;2000年奧運會,孫俊挾著99年世錦賽冠軍的頭銜,拼盡全力仍不敵年齡大過自己的葉城萬,在16強黯然出局。

在葉誠萬之後,男單技術潮流在繼續強化體能、提高速度、力量的基礎上對網前技術越來越重視,夏煊澤、吉新鵬、陶菲克都是進攻技術很好的高手,後場殺球淩厲,而發球中採用高遠球戰術在這些高手對決中越來越少見了,發短球搶攻戰術逐漸成為主流,這其中中國隊將訓練重點放在速度、力量這些個人能力方面,而印尼隊則重視網前技術。

 

隨著中國隊在夏煊澤之後出現更快更狠的陳宏、林丹、鮑春來,將這些人的速度、能力和十幾年前的頂尖高手一比,你會發覺高出很多個檔次,他們在主動進攻的時候威脅極大,但在相持、被動狀態中的技術手法卻遠不如他們的前輩細膩和多變了。反觀印尼隊在速度、力量方面則普遍不如中國隊員,但技術卻越來越好,尤其在網前技術方面,出拍時間很短,但依然可以控制出高品質的網前球,而兩隊頂尖高手的對決,往往成為了速度與技術的對決,剛與柔的碰撞。

回顧兩大羽壇王國的歷史,你會發現他們均不同程度的“背叛”了他們的前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1、                   中國羽毛球的奠基者是50年代初從印尼歸國的王文教、陳福壽等歸僑。話說約1953年前後王文教、陳福壽、施甯安)等4名華僑受邀回中國比賽後就沒回印尼,其中王文教、陳福壽是當時的印尼名將,(據說其打法比較全面,反手殺球非常漂亮,當時罕見),他們等幾人于1959年代表中國隊訪問印尼和當地華僑比賽,對日後許多印尼華僑名宿回國效力大有影響。後來王文教、陳福壽成了男、女隊主教練,王文教70-80年代還長期當任總教練。這些人可是中國羽毛球開荒牛和奠基人。

 

2、                   50年代後期湯先虎在印尼已漸露頭角,而侯加昌還沒有名氣。

 

3、                   60年代初一批當打青年球員從印尼回國,主要落腳點在廣東和福建。廣東有侯加昌、方凱祥、傅漢洵、徐權亨、王宏平、周維健等,福建有湯先虎、林建成、吳俊成等,另外張鑄成在廣西,陳玉娘在湖北、陳家燕在雲南、施甯安在上海(他兒子80年代臺北名將施羽大家可能有印象)。。。。
當時以整體實力來說廣東和福建最強(據說當時政審較其他地方容易)其中單打以湯先虎和侯加昌為代表。據說湯先虎注重身體訓練,身體質一流,看舊照片其雙腳起跳殺球高度足有 一米 高,非常蕭撒。而侯加昌則手法較出眾,打法比較全面。兩者步法上也有區別,前者以交 叉步為主,後者以墊步為主。兩人實力差不多,60年代-至70年代初男單長期由這兩大國手把持,這就是名噪大江南北的“虎猴相爭”。

 

 

而方凱祥也是當時的一把好手。。。而侯加昌一直在中國國家隊運動壽命延續70年代中35、36歲,也許是因為其技術比較全面和耐打的源故吧。其70年代中期退役後就留隊做教練、主教練,包括培養了中國男單最輝煌時期的四大天王等一批批國手,其全面技術型打法也在這批批弟子中得以傳證,由於為人低調,一直在總把頭王文教背後,貢獻鮮為人知。。。。。。

 

而湯先虎在運動員生涯一直是有點壓著侯加昌的味道,侯加昌打別人可以利用細膩技述控制,但一對老湯就總差那麼一點,反正老湯攻擊能力比一般的強,多數打三局侯還是敗下陣來;這兩位無冕之王對國內男單打法影響是很深遠的,看看湯老的歷史,退役後先是回福建當教練,八十年代中據說經澳門被印尼羽總請去,當時印尼被中國壓得沒辦法,讓湯老從青年軍入手,帶出了阿爾比、大小阿迪等一批好手,後來又被 福建請回當總教練,直到李永波接替候加昌上臺又將其請出山,我們才看到了董炯、夏宣哲、吉新鵬、陳剛、陳宏等一批強調身體力量素質,打法殺上網為主的選手,無不。多多少少有湯的影子。而那一撥技術型代表孫俊由於承受不了訓練量,24歲當打之年就因腰椎骨裂而早早退出競爭。。。。

 

4、                   至於業餘球界很少人知的楊人遂則是一個智多星式的人物,以前中國教練員的教材很多出自此人之手。。。。。。。。

男單的技術、打法應該在湯、侯時代就已比較齊全,只是中國人更長於總結,能將技術要點與身體訓練結合編出優質教材,在各地方隊中開花結果,可以講是集體智彗結果下的水到渠成。而印尼雖為羽毛強國,但卻由於羽毛球青少年訓練大多是業餘性質的,而且在教學上也不如國人那麼會總結,故在80年代一直被中國壓住。。。。。。。。。。。

 

鑄造中國男單鼎盛時期80-90年代初十多年(包括四大天王)的國家隊主教練應是候加昌,他的貢獻和影響最大,而在學術上總結歸納出“快、狠、准、靈”這一發展方向的則是福建教練楊人遂,至於湯先虎教練則在印尼當教練哩八十年代末才培養阿迪等。。。。湯先虎在國內教練生涯的輝煌應從李永波上臺做總把頭後開始的。。。。

 

其實某個運動員的打法形成過程中,教練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國隊歷史上的單打教練,印象中只有候加昌、李矛較注重技術訓練的比重,所以那時候出現了楊陽、趙劍華、孫俊、羅毅剛等技術型球員;湯仙虎其實是一個頗注重能力訓練的教練(他當運動員的時候也是以能力見長,論技術細膩不如候嘉昌),他擔任印尼隊教練時,手下弟子阿爾比、佐戈、魏仁芳等都是能力很出色的球員,到中國以後,帶出了夏渲澤、吉新鵬,但孫俊因為頂不住高強度的能力訓練而退役了,到湯仙虎擔任男雙教練時,付/蔡組合也是以速度能力見長。

 

假如你到了教練那個位置,你就要思考更複雜的問題,手下的隊員要出成績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就得下崗,至於這種打法對男單技戰術發展有沒有前景、有沒有貢獻,不是放在首要的位置的。中、印都是羽球大國,人才多的是,過幾年能力不行了,下麵大把苗子等著上。

 

當年請教過很多羽壇前輩級教練,問他們認為羽毛球素質中哪種最重要?答案都是“快”。要觀察現今的三小球比賽,你就會發現它們發展的大方向都是類似的,就是更強調力量、速度。注重能力訓練可以很快出成績,注重技術訓練則要涉及很多因素,比如運動員的天分、技術磨練的時間,如果一個技術型的球員有較長的運動壽命,但其始終不能獲得好成績也是沒意義的。

 

原文中說的“得網前者得天下”,只是一個概括,實質上和你的“得技術者得天下”沒衝突,因為“單打技術高低主要看網前”(方凱祥語)。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型球員的運動壽命並不見得長於素質型球員,當年的印尼五虎,阿迪的技術最好,但從來沒有拿過世界冠軍或奧運冠軍,他退役的時間也和其他四虎差不多。

 

我分析,可能因為技術型運動員相對在素質訓練上投入得少,導致傷病出現的幾率增大。葉城萬的技術很好,但他的素質同樣非常出色,不能完全歸於技術型球員,陶菲克的情況與葉城萬類似。

 

 

本貼系廣東欣然俱樂部著名的業餘高手玄鐵重劍

 

http://www.yitongsport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一統羽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